就业见习 大学生通往职场生涯的一座“桥梁”

作者: 时间:2010-11-02 点击数: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工作的首位。通知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见习制度,扩大见习规模,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一些官员将就业见习形象地称为“骑驴找马”。就业见习搞得好,将会成为大学生通往职场生涯的一座“桥梁”。

“骑驴找马”:大学生是否愿意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小周是兰州大学新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她说:“这样的见习计划,对我们也是个好消息,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平台过渡,好好提高自己,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至于摸不着方向。”

老家在农村的大学生小戴则有点犹豫:“要是毕业了还在见习,家里压力可能会比较大。”他告诉记者,想早点拿工资孝敬爷爷奶奶,而参加见习是由政府统一发放见习补助,每月几百块钱,可能还得家里支持自己的开支。“不管怎样,还是先找一份工作,慢慢再找适合的岗位吧。”小戴这么盘算。

那么,大学毕业生参加见习是否“合算”?

武汉大学毕业的万历对见习的经历很怀念。

回想起毕业后“北漂”的一年,小万说:“毕业当年没找到工作,我就先联系了一家单位实习,边实习边投简历面试。刚开始参加面试我还很紧张,实习后期再参加面试,自己就感觉得心应手。”小万认为,现在政府给大学生联系企业,提供见习岗位,机会更多,选择的余地更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处副处长李祥伟告诉记者,今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估计有610万,按照过去9月份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今年还有100多万大学生需要另谋出路。“据我们估算,这100万大学生中,有见习意愿的,大约30万。”

专家表示,为大学生提供见习岗位,可以帮助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也为企业搭建了选人用人的平台,可以帮助企业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大学生也可以充分了解企业,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有利于提高双向选择的成功率。

“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多个部委,利用政府优势充分发掘见习岗位。”李祥伟说,“这些部门包括,教育部、财政部、国资委以及团中央等,借助对各部门联系资源的有效整合,尽可能多地为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

“利弊之间”:“双刃剑”如何用好

上海是推进青年见习计划较早的城市。上海市就业保障中心主任丁峰说,从2002年开始推行,截至2008年12月底,先后有2500家各行业知名单位作为青年职业见习基地参与进来。其间,共有13.5万多名青年参加了见习。目前,上海共有青年职业见习基地2000余家,正在见习学员近1万人。

“在我们看来,青年见习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提升学员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实现就业;用得不好,就可能只是为部分企业降低人工成本、获取廉价劳动力提供机会。”丁峰如是说。规范见习基地,建立“有进有退”的管理制度,是大学生见习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为保障见习青年的权益,上海还采取了一整套见习基地的管理办法。

首先,在吸纳企业方面进行严格筛选。“我们认定,要成为青年见习基地,企业一是要具有行业发展潜力,二是确实有空缺岗位,三是对见习青年要有一定的留用比例。”丁峰说,“‘0’留用与‘100’留用都不合格。‘0’留用的企业有趁此降低人工成本之嫌,而‘100’留用则可能是企业把本应正式招人的岗位转化为见习岗位。”此外,在见习过程中,通过电话访问和抽样调查了解学生见习的感受,对学员进行跟踪回访。见习结束后,委托专门机构对见习基地进行评估。

“这前、中、后‘三把锁’对规范管理见习基地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丁峰说,“别看我们存量的仅有2000家见习基地,事实上,加上试运作的见习基地总共达到了4000余家。”丁峰介绍说,在这中间上海还实行“摘牌”制度,就是通过6个月的试运作,见习基地如能达到政府要求则发展为正式见习基地,政府给予一定的带教补助;如果评估不合格,企业不能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就要对其进行“摘牌”。

“曲线就业”:拓开灵活就业新思路

有学生在接受采访时将见习戏称为“曲线就业”。的确,大学毕业生见习计划,为大学生实现就业提供了另一种途径。专家强调,这其中,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我国就业政策正在寻找更多新思路,就业政策将更为灵活。

“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结构性问题,鼓励支持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支持他们自主创业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入口之一。”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说。

“大学生就业最终还是要通过市场机制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来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研究室主任张丽宾建议,大学生要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在工作的转换和调适中寻找自己和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在更加丰富的社会实践和阅历积累中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据了解,根据多年的统计数据,大学毕业生就业70%集中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事业单位的占10%,去大型国企的比例为7%;此外,从近年情况看,公务员每年招录总数仅5万—6万人,相比今年610万大学毕业生总量,所占比例仅为1%左右。“这些数字告诉我们,政府部门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打破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制度瓶颈;同时,大学毕业生更需要转变思路、拓宽眼界。”李祥伟说。 (来源:光明日报)

版权所有: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指导网

 

您好!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