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下,不少大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访师兄问师姐,钻研走向社会之道,为此不少教授学者很揪心——大学生到底应该“走出去”多参加社会实践,还是应该“坐下来”老老实实读书,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 为此,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人民网于近日联合开展了一项在线调查,共1004人参与,结果显示,66.8%公众支持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同时, 35.8%的公众担心“走出去”会让学生变得急功近利。
A、走出去!社会不喜欢“乖孩子”了 某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张帅算了算,自己每周有22节课,按道理来说,她应该是乖乖呆在学校好好学习的,但是她没有,因为在她心目中还有“头等大事”——跑新闻。 张帅不久前开始在某都市报实习,从那时起,她总会想尽办法请假、逃课去跑新闻。采访回学校后,她还要写稿,甚至为此经常熬夜。有老师质疑张帅这是瞎忙活,学习成绩不好将来怎么找工作?但是张帅心里很有数:很多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甚至不会写消息。她认为,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是两码事,新闻单位在招聘记者时经常将“是否有实践经验”放在首位考量。这让久经考验、作品多多的张帅感到“很有底气”。 本次调查也显示,66.8%的公众认为当下的大学生应该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实践。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出现了个别大学生回炉高职院校的现象。本科生往往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但实践能力不强,上岗后不能马上进入角色。于是,一些大学本科生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再深造”,弥补自己理论多、实践少、上手慢的不足。 “我们老师也要面对现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老师感叹道,很多学校对学生过于强调理论教育,而这种模式容易变成“复制教育”,“求职时,大学生拿出来的都是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招聘单位,面对千篇一律的‘复制品’,你说他们该如何选择?据我所知,招聘单位往往选择那些更有特色的学生。” 这位老师认为,现在的社会不喜欢“乖孩子”了,作为老师,更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摸索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道路。
B、只有保持大学的宁静,才能保持大学的清醒 毕业于武汉大学管理学专业的柳芳,从来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大学四年和研究生三年中,她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图书馆里。在很多同学看来,她这样的“书呆子”不会找到好工作。但是,她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进入了一家顶级保险公司做业务员。 “我并不认为在大学阶段进行社会实践就能获得多么好的能力和经验。很多没有想法却盲目跟风的人反而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失去自己的判断。”柳芳说。 专家认为,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做不同的事情,大学生还处于求知的婴儿期,更应该关注自己知识体系的形成。而现在的学生似乎无心潜心学习,不再以学问衡量自身,而是攀比工作、房子、票子。 专家还指出,只有保持大学的宁静,才能激发和保护教师、学生对于学术的兴趣、热情和追求。
C、“度”的关键在于“你想要做什么” “我已经坐不住了,静下心来看书已经成为一件很奢侈的事!”某政法大学研究生王胜永说,以前的大学生个个都是“天之骄子”,既不用发愁学费,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可以安下心来去追逐理想,但是我们这辈儿没那福气了。 调查显示,68.9%的人觉得“走出去”应该有个度,不是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应该“走出去”,部分学科的学生应该潜心治学。但是,究竟什么情况下要“走出去”实践,什么情况下要“闭门”读书,其中的“度”又怎么把握呢? 专家认为,“度”的关键在于“你想要做什么”。无论你想做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都要明确自己将来的道路——是考研,还是找工作,或者具体到找什么样的工作?这些都决定着自己如何分配实践和理论的时间比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希望校园回归宁静,与人们鼓励大学生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两者之间并不冲突。 专家还表示,大一大二的学生还是应该扎实地学习理论,之后再去实践,不然以后在实践中就欲速则不达了。建议可以“走出去”的学科大类是管理、经济、农学、法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