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实践:有心才有长进

作者: 时间:2007-10-09 点击数: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的赵蒙同学刚从湘西古丈县高峰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回来,带着丰厚的收获和深切的感受,他向记者表示:“第一次去那么贫困的农村,真是长见识、受锻炼,这十天的收获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像赵蒙一样,大量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这个第二课堂上既得到了锻炼,又服务了社会。
  但是,在暑期社会实践热潮涌动,众多大学生积极投入的同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不感兴趣,甚至有些抵触心理,还有些学生在实践后觉得收获不大。

  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社会实践“边缘人”

  天津某高校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学专业学生从张家界参加社会实践回来,感觉没做什么实事儿,“大夏天就是出去走马观花了一遭,还不如在家避暑呢”。大连某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对社会实践没有什么好印象,他告诉记者:“我的几个同学去了一趟井冈山,带回来的照片都是风景照,实践报告也是从网上下载的,忙来忙去不就是个形式吗?”

  对于不参与团队实践的学生,各高校一般会要求他们进行个人社会实践,实践方式和地点可以自己选择。北京某高校一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向记者透露,自己今年是带着学校发的“社会实践考察表”回家过暑假的。他准备让家里人找乡政府盖个章,自己再上网下载实践报告就可以交差了。他的看法是这种社会实践用处不大,因为去政府、企业实习一个暑假,只能做一些端茶倒水、送往迎来的杂事,“还不如学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天津某财经学校的学生小张也是同样的做法,他说:“我们学校有社会实践的要求,但暑假比较热,人又懒得动。我姑姑是一个会计事务所的合伙人,直接把表给她盖章就行了。据我所知,很多同学都这么干。”

  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刘梦教授认为,大学生中确实存在小部分社会实践的“边缘人”,他们与大部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看法和态度不同,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

  成为“边缘人”源于没做“有心人”

  对于以上同学的认识和心理,北京大学的张欢同学并不认同。她告诉记者:“社会实践让我长见识、长本领,是我特别美好的一段经历。”

  中央民族大学大三学生朴沛竹认为,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是对自己最大的锻炼。她说:“当初,我组织了一个到北京郊区打工子弟学校支教的实践团队,从前期策划到过程实施,再到活动总结,每个环节都充满挑战,都能够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她看来,只有认真去做社会实践,才有发言权,才知道是不是搞形式。只要“用心”,就会有所收获。

  “我们身边确实有走形式的团队,但是这毕竟是少数。”湖南一师的赵蒙认为,“那些参与了暑期社会实践又无获而归的同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的,是不是真的在社会实践中付出了努力。”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马海,大一的暑假去了江苏省江阴县华西村感受新农村建设,大二暑假去了上海宝钢了解大型国有企业,大三暑假去了政府机关体验公务员工作。在他看来,社会实践是大学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的冀晓萍,在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表现得非常用心。在作好了要做一名记者的职业规划之后,除了参与团队的三下乡活动,自己还主动联系到几个报社实习,体验记者生活。不断的实践使她对今后的就业越来越有把握。

  一样实践,两种风景。都是大学生,为什么对待社会实践的看法存在这么大的差异?都参与社会实践了,为什么收获和感受各有不同,甚至差距如此巨大?

  “要看学生是否真的用了心。”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带队多年的华北电力大学团委书记张瑞雅老师这样说。“用心程度不同,对暑期社会实践的看法也就会不同、收获也就参差不齐。”

  对于一些认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多是走马观花的看法,张瑞雅老师打趣地用一句“走马观花又何妨”来表达她的观点。在她看来,只要学生肯用心走出去,观到“花”了,就比没有观到要长见识。如果能做一个有心人,观到“花”了就会想要下马摘“花”,然后去分析“花”、研究“花”,再去亲自动手种“花”,结果就会使自己获得锻炼和提高,同时对社会也有所贡献。

  学校应引导学生用心对待社会实践

  如何让学生用心对待社会实践?刘梦教授认为,这种对待社会实践的积极态度,主要应该由学校对学生进行引导。

  “用心”二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这二字的背后,蕴含着实践精神和社会服务意识。这是能够用心参与的前提,也是社会实践能够带给大学生的最深刻意义。要培养大学生的这两种意识,在刘梦看来,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的教育要有“说服力”。

  “当你想告诉学生社会实践不是走形式、社会实践有意义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用事实说话。这需要为社会实践设立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通过科学研究和统计,对社会实践所取得的各项成果进行评估,给出可信的数据。甚至可以对参与社会实践的个别同学进行跟踪,真实反映社会实践对个人产生的影响。”刘梦教授说,“这虽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但它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说服力。”

  面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个性突出的特点,刘梦教授认为,对他们进行有说服力的教育,就要寻找能够推动他们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产生服务社会的内在需求。服务社会是具有互惠性的,要让学生懂得,服务是助他,也是助己,不仅能帮助别人,也能使自己得到锻炼。

  北京科技大学团委书记石新明认为,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热情的工作应该做得有“针对性”。例如,北科大编写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以案说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职业规划等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就很有效果。

  “实践精神会促使大学生自愿走出校门了解社会,大学生不能仅仅做理论的空谈家。”刘梦教授说,“社会服务意识使学生树立了社会责任感。当真正深入基层、了解了基层之后,大学生对待社会的态度会成熟得多、宽容得多。”


版权所有: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指导网

 

您好!您是第 位访问者!